查看原文
其他

儿科医生妈妈:幼儿急疹(幼儿玫瑰疹)

2015-07-21 虾米妈咪 儿科医生妈妈

点击标题下方的 儿科医生妈妈

可以快速查看超过300篇原创育儿科普文章


这篇文字可以回答一些家长的疑问:为什么有的孩子似乎没有患过幼儿急疹,为什么有的却患了两次,幼儿急疹是否具有传染性...在没有“热退疹出”的典型症状之前,即使是很有经验的儿科医生也无法确诊此病...除了针对发热的护理之外,通常不需要特别治疗。


网友提问:余医生您好,孩子14个月,8个多月的时候出过一次疹子了,医生说是“急疹”,这次又发热,又出疹子,医生还是说“急疹”。怎么会出两次“急疹”呢?不是都说“急疹”只出一次吗?是不是因为上次疹子没出完全就退了的缘故呢?这次我们想让疹子出出全,我婆婆说用香菜擦遍全身可以让疹子一天内出齐......我听着觉得不太好,想来问问你的意见,谢谢!




不少家长都曾建议我写一写“幼儿急疹”,我总觉得实在没什么可写的,针对发热护理,热退疹出确诊,出疹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护理,不就是一个悄悄溜走的疾病嘛。也许因为“幼儿急疹”是很多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次疾病,所以家长们对谈论它都情有独钟罢了。


今天与大家聊一聊“幼儿急疹”,着实是不想浪费了这一把大好的香菜。且不说香菜擦遍全身对宝宝的皮肤会不会有刺激、有损害,亲用或不用香菜擦身,疹子都是一天出齐的。三伏天的香菜价格赶得上猪肉价格,这把香菜还是该做啥菜做啥菜去吧。


幼儿急疹,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(HHV-6B亚型)或7型(HHV-7)引起的急性出疹性疾病。该病大部分是由HHV-6B亚型引起的,少部分是由HHV-7引起的,且后者发病相对较晚、皮疹相对较轻。患病后可以终身免疫,两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,所以有的孩子确实会患2次“急疹”。


患病后终身免疫的同时,病毒也会在人体内潜伏一生。通常认为是成人将唾液中的病毒传染给了婴儿。新生儿的体内有来自于母亲体内的抗体,几个月后抗体逐渐转阴,因此,该病以6个月左右至2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,尤其以一岁内的婴儿为多见——也许称之为“婴儿急疹”更为贴切一些呢。


幼儿急疹多为散发,不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和流行性,四季均可发病,但以冬春季节为多见。有些书籍将“幼儿急疹”划分在传染病一类中,可能会让不少家长望而生畏了,其实,它较水痘、手足口病等传染性低多了。当然,病毒引起的疾病大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,较为明智的做法是,从发热开始可以让患儿远离其他的孩子,直到热退24小时以后,即使还在出疹子,也可以重新与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了。


幼儿急疹来得几乎毫无征兆。病毒感染后有8~15天的潜伏期,这期间不会有任何症状。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体温骤然升高,出现39~41℃的高热,其余伴随症状大都与发热有关,比如精神差、胃纳差等,偶尔会伴随咳嗽、腹泻等症状。


“热退疹出”是幼儿急疹的主要特点。患儿在持续高热3~5天后,体温迅速消退,孩子的精神和胃口也会随之逐渐恢复,但与此同时(体温消退后10~20小时左右),开始以腹部为中心出现皮疹。皮疹为淡红色或红色的斑(丘)疹(因此有些国家也将其称之为“玫瑰疹”),直径大约2~3mm,周围有红晕,压之褪色。皮疹在24小时内出齐,胸腹部密集,面部和四肢稀疏,并无明显痒感,2~3天内完全消退,无色素沉着无脱屑。


一半以上的患儿会出现典型的症状,也有部分表现的并不典型。有的患儿只有发热没有皮疹,有的患儿只有皮疹没有发热,还有的患儿根本没有出现任何症状(隐性感染)。其实,在没有“热退疹出”的典型症状之前,即使是很有经验的儿科医生也无法确诊此病,医生只会根据月龄、病史等告诉你“也许是幼儿急疹”。


热性惊厥也许是幼儿急疹时值得注意的并发症。热性惊厥是体温骤然升高或降低导致大脑出现异常放电活动,从而引起全身肌肉的痉挛性发作。约4%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会发生1次或多次的热性惊厥。热性惊厥通常发生在体温急剧上升时,或者是发热开始的24小时内,偶而会发生在退热时。表现为全身僵直,双眼上翻,四肢痉挛或抽动,可伴随短暂的意识丧失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发生热性惊厥。其实,热性惊厥有非常强的家族性,只有一小部分的孩子对体温的骤然 52 29270 52 15263 0 0 3799 0 0:00:07 0:00:04 0:00:03 3799高或降低有反应。而且热性惊厥并没有温度的限制,简单说,有些孩子每次发热到40℃也不会发生抽搐,但有些孩子某次发热到38.5℃就可能发生抽搐。


发热的处理具体请参考我写的《发热的家庭护理细节》这篇文章。


幼儿急疹来去匆匆,其实并不危险,很少有并发症,通常也不需要特别的治疗。只是,在体温莫名其妙迅速升高的那3~5天中,有些家长会忙不迭地让孩子服下若干种药物,最终也许会导致医生将其误判为某种药物引起的过敏,这么一来,医生又会开一些抗过敏的药物给孩子用......我担心的并不是“幼儿急疹”,而是孩子们平白无故地多吃下了多少药物啊!


本文完结于 2012年夏季


微博、微信或微访谈,都只是给大家补充一些医院以外的养护知识,不能代替医院就诊,在此提醒家长,如果无法自行处理或对宝宝的病情拿捏不准,请及时就医!


【版权声明】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皆为原创,任何媒体使用请与我取得联系。未经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,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。邮箱:fishfarocean@sina.com


【虾米妈咪】儿科医生,知名公益科普作者。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,儿童保健硕士。先后学习工作于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、上海市儿童医院、上海市儿童保健所。新浪微博上最受家长信赖的儿科医生妈妈(新浪微博:@虾米妈咪的微博),搜狐医疗类行业最佳自媒体人(搜狐自媒体:儿科医生虾米妈咪)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